(接2月25日8版) 2.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第一,標準化的建筑體系,即適應標準化建造的體系,要把整個體系、部品、連接設計好。建筑體系可以分解為筋、骨、皮、膽四大部分?!敖睢奔锤黝惞芫€;“骨”即骨架,結構部分;“皮”是圍護系統(tǒng);“膽”是內部的裝修,包括整體式衛(wèi)浴等。要把這四部分標準化,組成標準化的體系。目前,標準化的建筑有以下幾類:第一類是模塊式標準化建筑。最大的模塊就是把幾個房間做成一個標準模塊,如集裝箱式房屋。第二類是板式標準化建筑,其中屋面板、樓板、墻板等是標準件。第三類是構件式標準化建筑,對建筑來說包括樓梯踏板等構件,對結構來說包括梁、柱等構件。如果標準化模塊越大,越容易實現(xiàn)標準化的制作和建造,但不能適應建筑多樣化的要求。模塊越小,越容易實現(xiàn)多樣化的要求,但不容易實現(xiàn)標準化建造,連接就是其中一個難點。 第二,要把標準化系列變成部品。比如墻,特別是外墻、隔墻和樓板。其它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等。 第三,技術標準。鋼結構建筑產品需要的新的標準,包括把整個建筑當成一個產品的性能標準,或者是各個部品的性能標準;還有產品(包括部品及整個建筑)的認證標準,這個方面目前是缺失的。 第四,鋼結構特有的防火防腐的問題。從把建筑當成產品的角度來講,鋼結構需要圍護,把結構當成整體考慮時,防火防腐問題比較好解決。 3.如何發(fā)揮聯(lián)盟的作用 2011年7月28日,由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發(fā)起的國內裝配式鋼結構民用建筑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正式在上海成立。聯(lián)盟匯聚了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同濟大學、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等23家行業(yè)內知名的企業(yè)、院校和科研機構,涵蓋技術研發(fā)、設計、工程施工、部品部件生產、房產開發(fā)等建筑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其技術創(chuàng)新的目標為:突破裝配式鋼結構民用建筑產業(yè)的共性和關鍵性技術瓶頸,形成具有較高市場競爭力的裝配式鋼結構民用建筑產品,實現(xiàn)鋼結構民用建筑的設計標準化、制造工廠化、施工裝配化。 第一,如何讓聯(lián)盟對大家都有所幫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通過聯(lián)盟爭取各方的支持,包括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的支持;二是以聯(lián)盟作為一個整體爭取社會的支持,這比單個企業(yè)做推廣更容易為社會所接受。 第二,要實現(xiàn)全方位的合作與交流。通過聯(lián)盟可以實現(xiàn)產學合作以及產業(yè)鏈上中下游的合作,促進產品開發(fā)。聯(lián)盟在技術交流上需增加力度,不局限于一年一次,可以有專題的會議,另外還可以借助網絡這個平臺增強大家的聯(lián)系。 第三,實現(xiàn)創(chuàng)新和成果共享。技術的目標是提高鋼結構建筑的適用性、舒適性,降低造價。技術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共用技術,即大家可以共享;一類是特有技術,由某個企業(yè)獨享。這個牽涉到聯(lián)盟創(chuàng)新的經費來源。經費可以來自政府的支持,做一些共性的研究,大家可以共享。我們也希望聯(lián)盟單位的特有技術,可以通過合作,產權的約定來實現(xiàn)共享。原則上政府支持的項目,產權可以共享,取得的成果屬于聯(lián)盟,聯(lián)盟成員單位自由享用;非聯(lián)盟單位可以授權享用。 三、關于結構減震1.結構抗震設計的發(fā)展方向 地震是一種隨機性和破壞性很強且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會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巨大威脅與損失。結構抗震設計理論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發(fā)展,從最初的靜力設計階段和反應譜設計階段,逐步發(fā)展到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階段。當前,世界各國抗震設計規(guī)范基本遵循的“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設計原則,是處理地震作用高度不確定性的較為科學合理的對策,其實質上也是一種基于性能的設計要求,即結構在遭遇不同水準地震作用時,應具有不同的性能。但是,目前該方法仍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只能保證確定的小震烈度水準下結構不破壞的可靠度,而結構設計基準期內的可靠度并不明確;二是由于大震烈度水準下結構不倒塌的設計是按照少數(shù)幾條地震記錄進行時程分析來保證的,也沒有明確的概率可靠度意義。 1994年的美國洛杉磯地震、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與1999年我國臺灣的集集地震表明,按照現(xiàn)有規(guī)范設計的房屋,能基本避免由于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員傷亡,但是難以有效控制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破壞程度,可能導致結構使用功能的喪失,從而引起巨大經濟損失。特別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建筑內部設施、技術裝備等的損失往往大大超過結構損壞的維修費用?;趯@個問題的反思,美國地震工程界首先提出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 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 的思想,發(fā)布了SEAOCVision2000、FEMA273/2與ATC——40等相關研究報告,并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基于性能的設計是指結構在不同的地震風險水平下具有不同的性能,而性能要求(不僅限于確保生命安全)可根據(jù)建筑的設計目標和功能要求確定。該理念使結構抗震設計更為靈活,可將結構地震預期損失與初始投資等經濟指標相聯(lián)系,可根據(jù)結構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總費用最小的原則確定初始投資,從而達到最經濟合理的設計。當然,要實踐這種設計理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主要是指基于位移的性能化設計方法。雖然變形破壞準則較強度破壞準則更能反映結構的實際抗震性能,但該準則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不同強震持時對結構累積損傷性能的影響。但由于結構變形的直觀性,基于結構位移的設計更加利于工程師接受和工程實際應用,是實現(xiàn)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的重要途徑。其大致可以分為3種:一是基于延性的設計方法,二是能力譜法,三是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方法。它們都是以控制結構位移為目標的設計方法。 2.結構減震原理與技術產品 第一,減震原理。上面提到結構抗震設計的發(fā)展方向是控制結構的位移,也即結構減震,那么如何減小結構的位移呢?若保證結構在地震中處于完全彈性狀態(tài),震后結構位移自然可以恢復,但造價太高,人們難以接受這種設計。如何采用經濟高效的方法達到結構減震的目的呢? 在耗能減震結構體系中,耗能減震裝置通常先于結構進入耗能工作狀態(tài),首先消耗輸入結構體系的大量地震能量,不但減小了結構的位移也有效保護了主體結構,使其不受或少受損傷或破壞。耗能減震結構具有減震機理明確、減震效果顯著、安全可靠、經濟合理、適用范圍廣泛等優(yōu)點,應在我國加以宣傳,推廣應用。 第二,耗能減震技術產品。耗能減震技術產品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速度相關性,如線性粘滯或粘彈性阻尼器;二是位移相關性,如金屬屈服型或摩擦型阻尼器;三是調諧吸震型,如調諧質量阻尼器或調諧液體阻尼器。其中,以金屬屈服型最為經濟可靠,其發(fā)揮作用僅與結構位移相關,而速度相關型阻尼器需要結構振動達到一定速率才能提供阻尼力和剛度。另外,金屬屈服型耗能減震產品成本較低,在結構服役周期內基本不需要維護,震后可根據(jù)損傷情況進行更換,而粘滯阻尼器需要定期維護更換,耐久性較差,成本也相對較高。 金屬屈服型耗能減震產品主要有:屈曲約束支撐、屈曲約束鋼板剪力墻、剪切型阻尼器、彎曲型阻尼器、鉛擠壓阻尼器等。在汶川地震后,金屬型阻尼器在我國的應用日趨增多,尤其是屈曲約束支撐,采用該項新技術的新建與加固建筑總數(shù)達到150多個,已經超過了美國(約50個)。近幾年來,國家對建筑抗震安全性高度重視,而耗能減震技術產品具有優(yōu)良的抗震性能與較高的經濟性,可以預見其必將成為一種符合未來抗震設計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技術方案,并有著廣闊的發(fā)展應用空間。李國強系同濟大學教授
□李國強
|